《蘇曼殊詩畫論》2001年入選“深圳大學文化美學書系”,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,本著為作者求學香江于香港科技大學清水灣畔撰成,一晃十九春秋矣,書籍仍在,作者已經步入中年,當年為本著連續(xù)題下兩封書名的選堂饒宗頤先生也已謝世,春雨樓頭,幽夢無憑,人海人天,回首惘然。
《蘇曼殊詩畫論》2001年入選“深圳大學文化美學書系”,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,本著為作者求學香江于香港科技大學清水灣畔撰成,一晃十九春秋矣,書籍仍在,作者已經步入中年,當年為本著連續(xù)題下兩封書名的選堂饒宗頤先生也已謝世,春雨樓頭,幽夢無憑,人海人天,回首惘然。
2018年10月,李慰編輯出版《曼殊妙跡百幀》,出品者為北京遠東聯(lián)合國際拍賣有限公司,順德馬以君在序言中稱“繼朱少璋《蘇曼殊畫冊》、黃永健的《蘇曼殊詩畫論》之后,李慰的《曼殊妙跡百幀》,三響連珠,說不定會給沉寂多年的曼殊研究帶來震撼,“曼殊熱”由此有望升溫”,就個人所見所聞,曼殊研究沒有升溫,但是有人試圖拍攝蘇曼殊影視,而且,當初作者初探蘇曼殊故居所在的珠海瀝溪村,今已開辟紀念館,蘇曼殊立像雕塑巍然聳立,游人進入紀念館從容游觀,一代文藝奇才的歷史之謎慢慢浮出地表,曼殊再度成為嶺南文藝巨子、文化符號和象征資源。本人由慢評曼殊畫作開始,進入散文詩世界,并進入藝術文化學的探究,不可思議者,由網絡微信而創(chuàng)發(fā)十三行漢詩,記得2000年初版《蘇曼殊詩畫論》后記最后的文字是:“起勁地舞啊,在歌聲中尋找歌聲”
研究蘇曼殊詩畫,最終讓我找到了久違的歌聲——松竹體十三行漢詩。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可以找到這段文字:乙未(2015年12月27日)松竹體(手槍詩)誕生兩周年,于珠海瀝溪蘇曼殊居,此為二訪,初訪于l997年。曾作《曼殊故里雨中情》一文,再憶曼殊,已十八春秋矣。今以松竹體(手槍詩)二首,回向一代詩僧曼殊上人。
可見,從出版《蘇曼殊詩畫論》直至今日,曼殊詩、文、畫、小說一直在影響著我的創(chuàng)作、研究和生活。而本人所提出的藝術本體論范疇——情意合一實相,又何嘗不是深受曼殊思想和文本的影響?這些年曾四度、五度、六度再臨西湖,萬桿荷葉,幽冷無那的蘇曼殊墓地一再牽連思緒,文化身后的那些萬古不滅的因緣總令人揮之不去。
今應韓晗博士邀約,《蘇曼殊詩畫論》將重版于臺灣,始料未及,想來也是宿緣使然。當年肯定此項研究的必要性的傅立萃博士來自臺灣,本人因研究曼殊作者繼而撰成之《八指頭陀和他的詩作》也發(fā)表于臺灣的《歷史月刊》(2004,第200期),今將此作綴于重版,作為心燈不滅的印記。
2019年5月4日 于深圳 黃永健
版權說明:如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為 紫藤山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附帶本文鏈接。
本文暫時沒有評論,來添加一個吧(●'?'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