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永健 | 沿河的盛事,烏江的大業(yè) (深圳 )
一一《新世紀烏江作家叢書》的幾點感受
黃永健
“蓋文章乃經國之大業(yè),不朽之盛事?!弊x畢《新世紀烏江作家叢書》,突然眼前冒出這句話來,很是蹊蹺,三國時代曹丕以政治家文學家雙重身份,推重文學、文章,甚至將文學推重至政治之前,就以曹氏兄弟言,曹植政治上失落,文章上生前身后皆勝乃兄三籌,就二曹的歷史地位和人文影響來講,曹兄不及曹弟,兄弟二人的人生際遇或是文學不朽的例證?
有人說,當下文學及藝術被泛娛樂洗腦犯傻了,文藝扁平化的結局一一文學的死亡,藝術的沉淪,可就文學和藝術的存在狀況看,娛樂和逗逼,并不是文學的全部,比如說《芳華》票房口碑突然上漲,《無問西東》
讓觀眾爭得面紅耳赤,饒宗頤離世舉國傷春,易中天講座千人圍追,等等,生活象一陣風,人生一場戲,文學一一通過語言折射出來的人生真相,永存不滅地感動心靈,撫慰心靈,提升心靈,詩歌、散文、小說雖說被人為分類了,但不變的文心是超越文類的,文心雕龍,文學藝術引領社會風氣,移風易俗,推動文化發(fā)展。
《新世紀烏江作家叢書》收入作品十種,加上會議期間收到的魯乾亮的《時光碎片》,應是十一種。其中散文二種:劉照進《沿途的秘密》,崔曉琳《以后之前》。小說二種:田永紅《洋荷坳》,晏子非《夜奔》。散文詩五種:喻子涵《孤獨的太陽》,冉茂?!堆┞浯迩f》,趙凱《涉水而歌》,陳順《穿越抑或仰望》,侯立權《七色之外》。自由詩一種:譙達摩《摩崖石刻》。本叢書總序作者杜國景先生認為沿河十位作家集體亮相,合力打造地域文學“品牌",但烏江地域文學的當代抒情必然扎根地域又超越地域,中外地域文學書寫以"地方性"和"本土性"深植,以“人類性"和“情感性"連帶,深植在泥土的芳芬之中,連帶至人性的普遍詩意。這就是作者閱讀本套叢書,為烏江意象沖撞為沿河故事動容,為作者語言背后的“沉重"所沉重的原因。感謝喻子涵鄭重邀請,
本人只就閱讀印象談幾點感受。
一、烏江詩意與細節(jié)凝升
本叢書散文詩占半壁江山,
印象深刻的作品,除了必備
現代散文詩的文脈一一“靈魂抒情性的動蕩,意識的波動和靈魂的驚跳”(波德萊爾)之外,必以在場的細節(jié)性觀察點化取勝,散文詩在這方面大顯神威,自由分行新詩稍遜風騷,散文詩點燃烏江詩意,必從烏江人的個體性細節(jié)觀察升華為“意境"。當年波德萊爾的《頭發(fā)中的半球》也是如此操作臻至化境的,如冉茂福《茅古斯舞》最后一段:
“我站在山崗,看塵土彌漫,聽歷史的潮水蜂擁而至,我分明看到大雁的翅膀在黃昏籠罩的江邊,斷裂”。
茅古斯舞的現場觀察經由
細節(jié)一一舞陣的變形成大雁,變形成大雁的翅膀,變形成翅膀斷裂。。。物象一變?yōu)樾蜗?,再變?yōu)橐庀螅侨フ鎸嵉?quot;真實",離物象越遠,其義理越真實,這就是細節(jié)的觀察和點化,散文詩克服敘述的呆板,而作拔地的翻飛,靠的就是這一招。劉照進號召大家慢下來,再慢下來,不妨窺探。
讓經過觀察的細節(jié)通過被"傷害”的語言,釋放它意想不到的真面目,部分或徹底顛覆破壞語詞的公共意義,道出了優(yōu)秀散文點鐵成金的秘密。劉照進寫散文,其出采之處正在于細節(jié)(包括情節(jié))的細描和深化,其實散文詩的跨界優(yōu)勢正在這里,散文詩的“散文性關照"和文類特征通過細節(jié)的詩性升華,玲瓏凸現。
陳順的《秋天,重返天緣寺》感慨既深,觀察復細:
“佇立寺前,恢弘、雄壯的柱子鞭打我躁動的思緒,日子黯淡成一楨褪色的底片”。
“攥在我手心的石子誘惑無比,是我一生也洗不盡的
滄桑"。
“你在呤誦佛祖的真言,綻放如雷的警示嗎?"
一如上文細析,這三段貌似獨言獨語的敘述,實從作者對細節(jié)的深入觀察中,突然蛻變,敘述變?yōu)椤胺菙⑹?quot;,靜態(tài)的觀察突然運行、低回,所謂鞭打、滄桑以及如雷云云,用的是轉喻手法,曲言之,暗示之,點化之,
內心世界的驚怵和覺醒才能
原地翻飛,蝶化。。。。。。
二、烏江意象的有效呈現
烏江千里奔流,險象環(huán)生,
沿河歌聲熱辣,民風猶存,
現代化改變了沿河及烏江人的生存方式,古老的傳說和當下的生活交織成幻。文學來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,鄉(xiāng)村巨變和城市傷感作為本叢書的書寫對象,集中起來成為“當代烏江意象”,烏江這
土家人聚居的領地,這充滿著血與火的對抗的蠻荒之野,在歷史的河床上演變著。
土家族的命運風雨,積聚著土家文化的哲學底蘊,一個地方的人文底蘊,既隆升著精神的“圖騰”,又活泛著生活中的五味雜陳和命運的刺激。烏江作為一個意象,抽象而高蹈,具體而泥實。
這套叢書的散文詩和新詩部分,向我們展示烏江文化的
抽象部分,這其中又以喻子涵的“太陽"和譙達摩的“摩崖”宣喻烏江流域以至貴州高原的精神氣質,仰望"太陽"縱觀“摩崖",從縱橫兩個維度,表達烏江人民的神性訴求,沒有信仰幸福無根,喻子涵和譙達摩從神性訴求角度,為烏江意象建立必要的精神高度和詩性向度。五位散文詩作家從個人經驗出發(fā),運用散文詩長于細節(jié)觀察和局部升華的文類特性,建構組合意象,在生活現場
超越生活,對村莊、河流、
苦難、書院、肉蓮花、茅古斯、哭嫁、纖夫、河道、懸?guī)r、雪地、冬雷、簫、儺、鷹以至魔笛、電子琴、白泥河、風雨橋、紅軍渡進行集約式的詩性再現,讓我們在烏江之神的面紗背后,看到
當代沿河人的生活的躍動和詩性的奔突。而兩本散文集和兩本小說集,則將烏江人
的生活實景推到我們面前,兩本小說集的人物和故事從
悲和喜兩方面,向我展示烏江流域當代生活的眾生相,
盡管這兩本小說中的故事
同樣發(fā)生在烏江地域之外,但小說的人物和故事落實到到烏江的語境中,就具有了
"烏江性"一一“洋荷坳”就像“紅高梁”一樣,具有了"高密性”,“夜奔"就象“活著”一
樣,具有“余華性”??傊@套叢書從精神意象、生存意象、生活意象三個文學表現維度,整體展現了烏江之象和烏江之意,并合而為文學的當代"烏江意象”。
三、苦難文學的當代價值
本套叢書作者大多出生底層,有幾個作者與本人一樣,經歷師范、教書、轉行、升沉榮衰的命運變故,一肚子苦水,文字特別滄桑
感慨,可能兩位女作家崔曉琳、侯立權的文字較為溫暖、快樂一些,苦乃人生及宇宙真相,魯迅當年揭示底層人民的苦難和愚劣,目的是引起療救的注意,這種文學創(chuàng)作目的論,至今沒有過時,尤其是對于必須謀求現代化、全球化的西南大地來來說,地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雙重磕碰,使得烏江流域
的個體心靈愈加傷感、傷痛甚至絕望一一對美和傳統(tǒng)的傷逝,本套叢書的抒情格調是低沉的,我想這可能作家們深受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影響有關,就拿散文詩來說,波德萊爾式的頹廢迷情和絕望訴說,固然揭示出都市的
謎底,但現代化和后現代化帶來的全球生活,并不僅限于悲情的一維獨尊,其實,即使是在沿河這樣的欠發(fā)達地區(qū),愚昧與智慧并存,眼淚與歡笑并存,不確定性與
確定性并存,黑暗與光明并存,苦難與幸福并存,當代學者所總結出來的多種審美
現代性,當然含容于各種文類和文本之中,能于痛苦暗恨中發(fā)現樂趣,于現實幽昧中探得光明的啟示和出路,也是當代文學寫作的審美要旨和中國文學寫作的文化使命擔當。
沿河的山坡野嶺和村莊、城市的褶皺里,固然隱謐著文學的神奇,烏江的主航道和
沿河漸見爽朗闊達的城鎮(zhèn)化進程中,尚有不少時代壯景和大事因緣需要作家去親近去體驗去寫作。
2018年正月十六寫畢
版權說明:如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為 紫藤山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附帶本文鏈接。
本文暫時沒有評論,來添加一個吧(●'?'●)